【奇闻365 www.qiwen365.com】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清明节风俗习惯都有哪些(附各地习俗)

发布时间:2024-03-02 13:56:37来源:奇闻365编辑:奇闻365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习俗 > 手机阅读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风俗习惯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风俗习惯都有哪些(附各地习俗)

 

目录
【1】广东清明节习俗 【4】蜀地旧时清明节习俗
【2】陕西清明节习俗 【5】山东清明节习俗
【3】舟山清明节习俗 【6】海南清明节习俗

 

  广东清明节习俗

  广州:行清、吃荞菜

  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东莞: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潮汕: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肇庆广宁: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梅州: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斗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韶关: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佛山: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返回目录>>>

  陕西清明节习俗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我国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祭祀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纸钱相赠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返回目录>>>

  舟山清明节习俗

  祭奠

  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 、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 头 ,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 小孩 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 )。上坟后,回家还要做 “ 清明 羹饭”。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 ——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此外,舟山民间还有一个习俗, 清明节 这一天,城郊及渔农村居民妇女头插菜花、青蒿,门插柳,俗话云:“清明戴花,来世有妈 ;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

  踏青

  清末至民国时期,舟山也流行游春的习俗。每当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城区私塾、学校都要放春假数天,以便让 学生 跟随家长到郊外去上坟和春游。此外,舟山还有春游放风筝的风俗。放风筝,舟山人俗称放纸鹞

  吃青团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混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团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百果等馅料,用芦叶垫底,将它们入笼蒸熟。

  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甘甜细腻,清香爽口,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吃海蛳

  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海蛳,肉食性贝类动物,我市沿海有产,清明期间正是这种小海鲜上市之时,民间把这种小海蛳又叫“亮眼蛳”,认为清明日吃海蛳,能亮眼睛,不管男女老少,以这一天吃到海蛳为荣;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日所吃的应该是香蛳,即“相思”之谐音,不用说,是思念亲人。不管怎么样,清明节蕴含的是未亡人对自己见过的以及未曾见面的隔世亲人浓浓的思之情,那是无可厚非的。

  返回目录>>>

  蜀地旧时清明节习俗

  头上戴柳叶符

  清明节插杨柳是全国各省份差不多的习俗,而四川地区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将杨柳枝挂在门口、坟前,爱美的四川妇女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

  挂青

  由于四川产竹,竹子在清明节期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这天,家家户户会请道长画上纸符,挂在竹子上,然后挂到坟头,作为清明上坟的一个必要仪式和步骤,是为“挂青”。

  请城隍像祭孤

  清明这天,城里的人抬着城隍像,走出北门,前往城北的祭坛祭孤。县令会为这次祭孤专门撰写祭文,拜祭的对象分为两类:没有后人的鳏寡孤独,以及幼年早夭的孩童。

  火神门祭火神

  这也是四川地区比较独特的'习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人们把家里的火都灭了。人们在清明当天专门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以后再重新生火。

  清明泡种子

  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重庆地区一带。在当地人看来,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是土地菩萨的生日,要祭土地诞辰。于是农家就会在这一天将春耕需要的种子泡起来,为春耕做准备。

  返回目录>>>

  山东清明节习俗

  1、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展为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山东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2、荡秋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青岛等地,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秋千荡得越高,就预示着将来的日子过得越好。

  3、放风筝

  据了解,自古以来,清明节前后,青岛就有放风筝的习俗。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斗鸡子

  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

  5、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莱阳、招远、长岛有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的习俗,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6、吃冷煎饼卷生苦菜

  泰安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的习俗,据说吃了能使眼睛明亮。

  除此之外,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

  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

  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

  齐山、博山等地的人会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同时也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再离开。

  返回目录>>>

  海南清明节习俗

  读诵祖训

  海南人清明祭祖,在很多小市县,都有诵祖训族规的习惯。海南人很重视一个家族的兴旺继承。对逝去的长辈十分缅怀与悼念。在祭祀时候,小孩子会跟着长辈读那些家谱传承下的规矩。

  描碑文

  祭祀前,先给墓碑上的碑文用红笔描红,这样墓碑上的文字就焕然一新,表示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也铭记碑文里的家谱传承。

  上坟添土

  每年清明扫墓,都要把坟墓两边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给坟墓添土,让坟墓壮大,有添土添丁,子孙人丁兴旺的寓意。

  放“清明顶”

  给祖坟添土后,会在坟顶上放“清明顶”,即在坟顶上放两块带草皮的土块,寓意给先人的房子翻新了。

  跪拜祖先

  海南很多地方依然延续着“男尊女卑”的习俗,在清明节祭祖时,一般都是男丁从大到小一字排开一起跪拜祖先,女人家站在两旁不能跪拜。

  插彩旗

  在海南西部一些市县,扫墓有插彩旗的风俗习惯。挺特别习俗的,彩旗通常是节日庆祝的方式之一,他们却把这个用在了祭祖上,把彩旗插在坟墓顶端,听老一辈人介绍,这是在为祖上“披霞戴冠”。逝去的人会感到光彩。

  糒公(即饭团)

  糒公(即饭团)、五花肉蘸盐巴、烤乳猪可以算是海南清明节的特色饮食。

  海南是华侨之乡,每年清明,不仅有家乡亲人进行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琼籍乡亲也纷纷赶回海南,回乡扫墓。在文昌、琼海等地,许多华侨都会在清明节前返回故里,缅怀先人,寄托乡情。他们往往还会带上在国外出生的子孙后代回国感受家乡文化,培养晚辈对家乡的感情。所以,海南的清明节除了祭祖,还蕴含了团聚的意味。

  回到海南饮食风俗,不难发现饭团其实是逢年过节祭祖酬神必备的食物,不少“70后”的海南人,都还对饭团有着难以舍弃的情结。这种饭团文昌人自称为“饭珍”,万宁人称为“饭贡”。饭团象征圆满富足,合家团圆,当年下南洋的海南乡亲们选择在异地卖起故乡的“鸡饭”,想到的当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传统饭团形式。

  饭团做起来比较简便:用鸡肉或鸭肉上汤煮出的'米饭香味四溢,乘热搓捏出来的饭团犹如拳头大小,格外的结实,吃起来特别有口感,是机器制作出来的饭团所不能披比的。香喷喷的饭团,加上少许鸡肉或鸭肉,别具匠心的搭配总是让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腻。

  与饭团相比,海南椰子饭更类甜品:看上去像切开的一瓣瓣柚子,“肉”是糯米,饭粒晶莹半透明泛着光泽如珍珠;“皮”是椰子,椰肉洁白如玉。切开前是完整的椰子,切开后像盛开的花朵,摆散开去又似一条条小船。咬下去,香香软软滑滑的,三两下吃完。初尝者还来不及发问,旁边一定会有人热心说:那椰肉也好吃,尝尝。此时新鲜的椰肉蒸得发软,与生吃略有不同,嚼在嘴里咔嘣咔嘣脆响。少数人喜欢连椰肉带糯米饭一起入口,脆软生香,十分有劲。

  五花肉

  五花肉蘸盐巴绝对是地道的海南吃法,香浓味美肉鲜咸。逢年过节,海南人便会煮一方五花猪肉,趁热拆骨,待冷却后切成片,佐以盐巴蘸食。猪肉煮断生,用竹签插入肉中,抽出不见血水溢出,火候为佳,此时的肉保存了原有水分及味道,不会因煮制时间过长导致水分和肉味流失。煮制时不宜放盐,这样出来的肉质细嫩,肉香诱人,及部分肉块还带有少许的脂肪层,肥而不腻,却为瘦肉带来更滑嫩的口感效果。

  烤乳猪

  烤乳猪这道海南名菜以其独特的风味驰名中外。请客时,请贵客吃饭必上一盘烤乳猪,足以表达深情厚谊;每逢嫁娶、祝寿等喜庆时分,海南人的饭桌上也必备这道菜,不然人们会指指点点,议论你小气。早在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就已经把烤乳猪作为当时一项重要的烹饪技术成果,记载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

  烤乳猪的烹调方法极有讲究,乳猪不能太小或是太大,一般以二十斤以内为好。师傅将屠宰好的乳猪剖开、碎骨,上好佐料,然后放在炭火上用文火烘烤。在烤制过程中,要一边不停地翻动,一边不时地往猪身上涂花生油,据说这样可以使烤出来的乳猪皮脆而不起泡,增色又增味。

  能够将乳猪烤得全身焦黄、油光可鉴、香味浓郁,这样才能算是高手。这样金灿灿的一盘烤乳猪端上桌,只是看看就已经是一大享受了。乳猪皮酥骨脆、色泽油红,肉味浓香,以姜泥、蒜头、白糖、酸醋等为佐食,再加上一杯米酒,这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多吃不腻,“色、香、味、脆”俱全。

  薏粑、煎堆

  饭桌主食吃腻了,还有各类海南特色小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香笠、薏粑、香粽、椰子粑、年糕、煎堆……这些小吃香甜可口,在海南流传历史久远,民间制作曾相当普遍。在琼海、文昌一带及海南农村不少地方,每逢入屋、亲友从海外归来、孩子满月等喜事时,亲朋都要送一筐香笠、薏粑作为贺礼。

  薏粑是用糯米粉包馅料制作的小吃,有芝麻、花生、椰丝等各种馅料。剥掉一层绿色粽叶,轻轻地咬一口,粘滑甜软,椰子赋予了糯米新的清香。吃薏粑,馅料并非主角,真正行家吃的是外层糯米皮,柔软爽滑而不粘牙,这才是功夫到家了。

  返回目录>>>

 

标签:清明节的习俗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清明节风俗习惯都有哪些(附各地习俗)》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这篇文章。

上一篇: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民间习俗排行

民间习俗精选

民间习俗推荐